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遵循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推进美丽山东建设,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省域篇章。全省各地积极行动,开展创新示范,打造美丽建设实践样板。现向社会充分展示各地美丽建设成果,推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行动的生动局面。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建共享美丽山东,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德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实施“双碳”战略等重大决策部署,探索出加减乘“三法”联动的“德州模式”。
坚持顶层设计,整合资源力量,推进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由“管理分散”向“集约高效”跃升。一是“系统+”,完善运行体系。统筹规划布局,编制《德州市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根据城市园林绿化垃圾产生量、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合理布局园林绿化垃圾分类收集、贮存、运输、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将园林绿化垃圾收运处置纳入绿化养护督查考核重点内容,利用智慧园林小程序平台进行信息化管理。二是“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立多元资金保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购置设备20余台(套),建设2800平方米生产区、4500平方米发酵广场、410平方米热解车间和9200平方米种植示范区。三是“数据+”,综合分析研判。在全市统一建立《园林绿化垃圾收运统计台账》,强化园林绿化垃圾产生种类、来源、分布等数据采集,全面摸清现状底数。经统计,年累计收集园林绿化垃圾6819.5吨,源头粉碎1542.1吨,发酵有机基质3372.3吨,生产有机覆盖物938.4吨,生物炭57.7吨,木醋液45.6吨。
按照“宜就地处理即就地处理,宜集中处理即集中处理”原则,加快收运及处理系统建设,实现园林绿化垃圾统收统运、应收尽收、应用尽用。一是“源头-”,就地处理消化。对外环绿化和较宽绿化带等远离主城区、分布零散、土壤肥力弱的地块,就地粉碎返还绿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做到源头分类、随即消化。二是“成本-”,突出规模效应。对城区绿地、小区绿地、公园景区等分布相对集中、面积较大区域,采取集中收集综合处理方式。分区建立6个园林绿化垃圾临时存放点、4个处置转运站和1个综合处置中心,打造“6点4站1中心”的闭环收运处理体系,节约20%~30%运输成本。同时,利用有机基质替代草炭土应用,每年节约土壤改良成本100余万元。三是“存量-”,因形就势造景。对修剪的树木枝干等园林绿化垃圾进行适度保留,充分结合材质、色泽、硬度等材料性状进行艺术加工和组合重构,在减少绿化垃圾处理总量的同时营造独具特色的地景艺术。
加强适用技术研究和推广,延长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应用链条。一是“科研×”,深化科技赋能。目前,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与北京林业大学合作编纂专著1部,发表专业论文数篇。围绕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开展的两项课题通过山东省科技成果评价,荣获山东省建设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三等奖。二是“特色×”,提升利用效率。充分考虑德州绿化用地盐碱、板结等现实问题,重点开展有机质堆肥发酵和有机肥调配等研究,探索适合我市盐碱土壤专项改良基质。截至目前,共改良盐碱土壤9.7万平方米,重盐碱地土壤PH由9.1降至7.8,土壤全盐量由2.81g/kg降至1.33g/kg。三是“场景×”,发挥示范效应。建立德州市首个碳循环创新示范基地,开展常春藤、月季、蔷薇等56个品种扦插育苗,双色盆、美植袋、控根器等6种容器育苗试验,育苗30余个品种、1万余株;引进常绿植物、观花植物、秋色叶植物、宿根花卉等178个品种、1.9万余株。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